类型一:"先就业再择业"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压力与日俱增,出现了一种"先就业再择业"观念。这对学校而言,可以提高就业率;对毕业生而言,可以增长社会经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而对企业来说,他们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千辛万苦招到单位需要的大学生,准备对其进行一番培养与锻炼之后再提拔、重用,不料有些毕业生却耐不住基层的艰苦与"寂寞",工作不到一年便辞职了,企业的损失不言而喻。
类型二:"会做事而不会做人"
一个管理者在工作中处理人际关系的时间往往占去全部工作时间的2/3。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智商一般都较高,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做事一般不成问题,但假如情商不高、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反过来会影响做事的效率和效果。
如有的毕业生自恃清高、不虚心求救、不懂装懂,凭感觉做事、待酿成错误已为时晚矣;有的性格孤僻、自我封闭、有建议不敢提、有才能发挥不出来;有的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不服从组织安排、不顾全大局………这样的毕业生,企业怎敢要呢?
类型三:"只讲索取不讲奉献"
管理学中有名的"二八定律"说的是企业80%的利润主要由企业中20%的人创造出来,而这20%的人大多数是在单位工作了五年以上的职员。
刚进单位不久的毕业生,正处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享受阶段,本应该勤勤恳恳、埋头工作,使自己能为组织作出贡献,体现自身价值。只有当工作到一定年限,积累了相当经验,对单位贡献较大时,才有资格论功行赏。可是有的毕业生进单位没多长时间,不仅工作上挑三捡四、拈轻怕重,而且还向单位提种种福利待遇方面要求,这叫企业怎么吃得消?
5、我真的想打新来女大学生几个耳光 最近我们公司新招了两个女大学生,但她们在这些日子的表现实在太让我失望了,我真的想替她们的父母狠狠的打她们几个耳光。 一个文员叫阿芳,文秘专业毕业的,但居然不会用五笔打字,只会用拼音,打字的速度居然比我这个外行还慢。有一次开车间生产会议,我叫阿芳负责会议记录,会开完了,她把报告交给我,我一看居然有许多错别字,字迹非常潦草,有的地方看半天都看不懂。月底我吩咐她写一个《车间生产情况月结报告》,报告弄了好几天才弄好,我一看该报告,差点晕倒。错别字连篇,语句不通,有的甚至前言不搭后语。没有文采不说,排版的格式都缺乏起码的美感。有一次,我吩咐她把电脑上一个重要的文件用U盘保存给我,几个小时过去了只见她两手空空而来,急匆匆的说:“领导,我刚才在电脑上找了半天,只看见有A盘C盘D盘,怎么找不到U盘?”我听了,顿时气得连话都说不出来。 另外一个女孩叫阿红,是某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招来是作为车间技术人员培养的。但她的底子真的很薄,我问了一些简单的专业术语,她居然答不上来,有的回答居然张冠李戴,令人哭笑不得。问一些比较前沿的问题,她似乎都听不明白。我问她“你们学的专业课本还是八十年代的?”她说“是啊!”我汗颜,都什么年代了,大学的教材居然还停留在八十年代?有一次我叫她去帮我找一个人,她居然脱口而出“我不认识他啊!”我发火了“你不知道去问别人?”哎,一点最起码的交流意识都没有! 故事还有很多,我就简单地写写以上的几个方面。大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的大学生读书时呼吁“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现在的大学生忙着兼职挣钱,忙着谈恋爱,有的女大学生还忙着当二奶到夜总会坐台、、、、、、大学成了他们放松和游戏的乐园。知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近日在上海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称,中国大学毕业生中只有10%左右具备在外企工作的技能,本土高素质人才短缺将对跨国公司以及向海外扩张的中国企业产生严重影响。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许多中国大学采用偏重理论、依赖书本教材和导师传授的教育模式。以工程类大学毕业生为例,中国学生很少有项目实践和团队合作的机会,因此缺乏在跨国企业工作所需的应用和团队协作技能。而英语水平偏低,则会影响他们的对话与沟通技能。
四年大学,许多人都是虚度青春,毕业时找工作才发现自己的知识面是那么的窄,自己的综合能力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缺失主要表现在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与社会要求结合起来,实际应用能力不足。其次,缺乏拼搏意识,不能抓住朝阳行业的就业机会。缺乏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意识。最后,技能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人才的需求。
补救这些素质缺失,应从改变育才观念和成才观念两方面着手。 就育才方面而言,学校应明确回答人才应该为谁培养,学校应该为谁负责的问题。不仅为学生提供知识服务,也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就大学生自身而言,在成才观念方面也明显滞后。信息社会又是创新的社会。社会竞争的焦点不仅是资金的多少,学历的高低,而且是创新能力和情商的有无。但是,许多大学生在平时惯于“你说我听,你讲我背”,以应试为学习目的,很少考虑社会需要;在集体生活中孤芳自赏。他们在求职时必然无法自信,在工作时不能与周围人和睦相处。
因此,大学生不仅需要记忆和传播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思考问题。这就要求大学生改变多年来被动学习的旧习,超越校园,参与社会,主动获取、主动发展,使所学知识、技能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
|